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辽阳KTV招聘网 > 辽阳热点资讯 > 辽阳励志/美文 >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与七十八章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与七十八章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2022-07-13 09:55:18 发布 浏览 401 次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与七十八章所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大意差不多,所以有人说,“天下之至柔”其实指的就是“水”。老子虽然喜欢以有形的水来比喻无形的道,但这里所谓的“至柔”(以及下文的“无有”)只是对道抽象的指称,不宜落实为具体的“水”,把不同语境中的表述混淆在一起,况且能“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而又能入于“无间”的“至柔”、“无有”之物,也显然不是指有形质的水。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奔驰出入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王弼本此句无“于”字,帛书甲本“驰骋”后有一“于”字,乙本“驰骋”后有一“乎”字,“乎”、“于”相通,按句法句中应有介词,今从帛书甲本补一“于”字。驰骋,驰马,奔驰。

无有入于无间:无形的东西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此句王注本无“于”字,帛书本有“于”字,今据以补上。此句傅奕本、范应元本句首多“出于”二字,今人注本对于此句文字的校订,因此有不同的意见。张松如云:“刘师培曰:‘案《淮南·原道训》引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此《老子》古本也。王注本亦有“出于”二字,王弼上文注云:“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于经。”注文“无所不出于经”,当作“无所不经”,与上“无所不入”对文。“出于”二字,必系“无有”上之正文。盖王注本亦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而“出于”二字误入注文也。’易顺鼎说略同。近人马、高、劳、蒋均从之。如按:刘、易所说固辩,而极烦琐;仅凭文字考证,未及义理训诂。且即使王弼亦冠‘出于’二字,仍不得概括古本尽然也。帛书就是反证。原‘无有’不等于‘无间’,义可解作‘至柔’,不得称为‘至坚’。此句‘无有入于无间’,实即上文‘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申说。如云‘出于无有,入于无间’,便不知所云为何物矣。蒋锡昌强为之解曰:‘“至柔”即谓水也’,‘此二句承上文就水言之。’如此增字解经,可谓无中生有。莫若仍以帛书及唐宋诸本为是,‘无有’者无形之道也;‘无间’者有形之物也。道至柔,物至坚,故曰‘无有入于无间’,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意思。河上注:‘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通神明,济群生也。’得老旨矣。蒋谓‘非是’,恐非是也。”(《老子说解》)张氏此言大体近是,但仍有含混不清之处。刘笑敢云:“第一句前傅奕本增‘出于’二字,于是句义为‘至柔’‘出于无有,入于无间’。范应元本同之,《淮南子·原道》亦明引为‘出于无有,入于无间’。严遵《指归》中有‘出无间,入无孔’,似严遵本原亦同于傅奕本。帛书甲本与通行本同,作‘无有入无间’。帛书乙本残缺严重,整理者据傅奕本补。如果整理者的判断准确,则帛书甲、乙本已经不同。但高明所补乙本同于甲本。总之,汉代已经有两个版本,其句义略有不同。依通行本,‘至柔’本身就‘无有’,可以驰骋于‘至坚’之固,‘入于无间’之实,句义通顺可解,陈鼓应、古棣等皆从之。而傅奕本则是‘至柔’本身既‘出于无有’,又‘入于无间’,句义似乎也可以接受,从之者亦众。笔者倾向于采用帛书本和通行本的句式,因为‘至柔’是‘无有’,可以‘入于无间’的说法,是连贯地形容‘至柔’之力量,和上文连读是继续讲‘至柔’的力量,和下句连读则是通过‘至柔’之神妙作用认识到‘无为’之益,文思顺畅无碍。按照傅奕本,‘至柔’‘出于无有’是交待‘至柔’之出处及神秘莫测,而不是强调‘至柔’的作用效果,那么与下文认识到‘无为’之益就没有直接联系,文词支蔓,文气稍滞。此外,帛书甲本是此节最早且未经后人加工过的版本,我们不妨取帛书本为最早原貌。”(《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其说较为合理,可从。北大汉简本亦作“无有入于无间”。刘师培《老子斠补》引王弼注云“气无所不入,水无所不出于经”,这是王弼对“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二句的注文。刘说注文多出“出于”二字,固是,但说此“出于”二字是正文“误入注文”则证据不足。王弼注“无有入无间”云:“虚无柔弱,无所不通。无有不可穷,至柔不可折”,其原文应无“出于”二字。

希:同“稀”,稀少。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纵横出入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无为是有益的。不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人很少能够达到。

四十四章

本章指出贪求名利的弊害,告诫世人只有知足知止,方能免受屈辱,避祸全生。《庄子·盗跖》:“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名声与货利二者,确实是人情之大欲。名利不但绊住人的身心,而且让人着魔,使人为之颠倒痴狂、喜怒失常,甚至不惜以身相殉。也许是出于对人生世相的体察和悲悯,老子的意思倒并不是要人彻底断绝名利的欲求,而只是教人要“知止”、“知足”,不可贪多务得,以至于奋不顾身。

世间得失相因,祸福相生,贪求名利,而不免转眼落空,正是常有的事。至于欲壑难填,就更是人生祸患的根源:轻则取辱,重则亡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确是“醒世恒言”,值得记取。老子说话所针对的对象常常是“侯王”一类的人物。他这番话对于那些贪得无厌的统治者来说,可以说是点到了要害。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