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辽阳KTV招聘网 > 辽阳热点资讯 > 辽阳励志/美文 >  可从以下五种情况预测战争胜负知道可以作战或不可以作战的能够取

可从以下五种情况预测战争胜负知道可以作战或不可以作战的能够取

2022-12-09 09:15:18 发布 浏览 720 次

可从以下五种情况预测战争胜负:知道可以作战或不可以作战的,能够取胜;懂得兵力多时该如何用兵,兵力少时该如何用兵的,能够取胜;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能够取胜;以自己的有准备对付敌人无准备的,能够取胜;将领有治军能力,而国君能不干预其指挥的,能够取胜。这五条,是预测战争胜负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钱基博曰:“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知彼知己则知可以战与可以不战。见可进则必胜,知难而退,夫何殆!‘知己知彼’云云,仍是推阐《计篇》之意,郑重以丁宁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因此,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刘庆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关于战争知行关系最著名的观点。它包括,第一,知是战的前提和基础。打仗不能糊涂、莽撞,敌情不明。‘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只有了解影响战争的诸要素情况,才能作出正确的战争决策,奠定胜利的基础,将帅也才能成为真正成为‘成功出于众者’的贤明之将。第二,要‘全知’、‘详知’。从狭义上说,‘知彼知己’,包括知我军和知敌军。但从广义上去理解,它应当包括一切与战争有关的信息,如敌军我军、天象气候、自然地理、诸侯盟友,等等。其中了解敌情是第一位的,但对其他情况的掌握也不可或缺。对战争信息不仅要知全,也要知详。因为在战略决策时,要用‘五事七计’来详细分析比较敌我政治、经济、军队建设、将领才能、治军训练以及地形地貌等各方面的情况。具体作战时,还要以用间、策之、作之、形之、角之等手段,了解敌人的作战企图和军队部署。对自己的军队,将帅也要对部下能力、军心士气,是否‘得地之利’,‘得人之用’等情况要烂熟于心,打起仗方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地形篇》)。甚至在攻击敌人之前,还必须‘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用间篇》),以便实施用间和反间活动。第三,既要知敌我天地之情,又要知克敌制胜之道。除了了解敌我之情和天候地理之状外,也要知道战争活动的必然规律,了解‘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我专敌分’、‘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等用兵基本原则。对这些原则的运用,当然要以先知为条件,但它们本身也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只有了解战争规律,掌握和正确运用用兵原则,按照规律制定自己的作战方案,才足以战胜敌人。值得指出的是,目前社会上有人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当成是孙子的话,这是不对的。首先,孙子在了解信息时,一贯主张把了解敌人的信息放在首位,因为它的难度最大,所以要知彼在前,知己在后。其次,对敌情、我情和天地之情都了解了,却并不能保证你打胜仗。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那种认为‘知己知彼’就可以百战百胜的观点其实是十分唯心主义的,在战场上行不通。还是《孙子兵法》中的经典表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准确、辩证地说明了战争信息与战争行为之间的深刻联系。”殆,危险。

一胜一负:意即胜负不定,有可能打胜,也有可能打败。

所以说,如果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那么每次作战都不会有危险;如果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那么就胜负不定,有可能打胜,也有可能打败;如果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作战必定失败。

形篇

本篇的主旨在于探讨军队的实力建设。军队的实力构成,既包括武器装备、粮草供应等经济基础方面的因素,也包括思想谋略、法规军纪、组织编制等上层建筑方面的因素。两者汇总在一起而彰显出来的,便是众寡、强弱等军队外显的战斗能力。形,有“形状”、“表露”之义。《毛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形”字为本篇命题,盖欲凸显军事实力的外在表征。王皙曰:“形者,定形也,谓两敌强弱有定形也。善用兵者,能变化其形,因敌以制胜。”赵本学曰:“形者,情之著也,胜败之征也。见其形则得其情,得其情则得其所以制之之法。凡两兵未相见,彼此虚实各不相知,多用侦察、谍候,潜窥而窃听之者盖为此。然兵之有形,犹物之有影,虚实之可见,犹影邪正之难逃,惟先内自治而深秘之,然后徐观密察敌人之形而巧乘之,斯为用兵之善者矣。孙子以此篇次于《谋攻》之后何也?盖谋攻而不可得必主用兵,用兵之道,形与势最为首务,故以《军形》次《谋攻》,而《兵势》次于《军形》。军形之义专以自固立言,若以诈形反示敌人而误之者,则诡谲之计精,实以后之事,故至《虚实篇》而后发之。此亦序次之所在也。”以上分析有助于人们把握本篇的题旨,体悟孙子编排各篇次序的逻辑思路。

一开篇孙子即提出“先为不可胜”的理论,强调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自己首先必须拥有强大的实力。实力的强弱与否,实乃判断是采取进攻还是防守的前提。“不可胜者,守也”,不能战胜敌人就采取防守;反之,“可胜者,攻也”,可以战胜敌人,就实施进攻。在如何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问题上,孙子提出了“度”、“量”、“数”、“称”、“胜”等五大指标,并排列出了五大指标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即所谓“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五大指标测量出来的主要是一个国家的粮食产量与军队规模,在孙子所生活的大国争霸的历史环境下,这些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篇末用譬喻的方式对“形”这一概念解释道:“胜者之战民也,若绝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突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旦形成所具有的荡涤万物的巨大威力。

在本篇第三段,孙子指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该如何把握此处“道”的内涵?一般注家都会联系《计篇》“五事”中的“道”,认为指的是“令民与上同意”得以实现而采取的政治举措。然而,如此理解似有褊狭之嫌。在何守法看来,“修道而保法”的“道”,“所包者广,乃用兵之本,敌之不可胜我者也。要虚虚说,犹云道理法度之谓。”钮先钟也说:“我个人认为作较广义的解释似乎比较适当。”联系《形篇》的语境,可知“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的命题提出之前有一段文字,对“善战者”具备的素质作了具体的描述,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因而,“胜于易胜”与“修道”是有内涵上的相互关联的,后者是前者的思想准则,前者则是在军事实践中对后者的贯彻。“胜于易胜”指的是决策者能够洞察军事领域暗藏的玄机,找准软肋,加以攻击。这种胜利看似容易,实则超难,需要用兵者具备对“道”的体悟与认识的卓绝能力。在这一语境中,“道”已越过一般政治领域的疆界,深入到复杂多变的用兵领域,涵盖了战争事务的“道理法度”与本质规律,堪称“用兵之本”。如果这一解读能够成立,那么“修道而保法”的“道”与《老子》的“道”便有相通之处。它虽然还未达到《老子》“道”的哲学高度,但毕竟显示了《孙子》对军事斗争原则与规律的某种概括与揭示。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昔之善战者:吴如嵩说:“孙子十分强调‘善’。《孙子兵法》用33个‘善’字,《形篇》占13个,《势篇》占5个,可见孙子对将帅实施正确指挥何等关切。”

先为不可胜:意谓首先做到实力强大而不被敌人战胜。张预曰:“所谓‘知己’者也。”李零说:“自己有实力,在实力对比上有胜算,先立于不败之地。”陶汉章说:“首先要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致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例如,战国末年,赵将李牧率兵防备匈奴时,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加强防务建设,‘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资治通鉴》卷六),并告诫部众:若遇匈奴来犯,立即退守,不可与敌交战。如此数年,匈奴以为赵军懦弱怯战。于是,李牧利用匈奴轻敌情绪,挑选精兵十余万人,出奇制胜地歼灭十余万骑。”刘庆说:“奠定强大的军事实力,确保自己在军事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孙子兵法》‘重战’、‘慎战’思想的著名观点,其主要内容:一是加强自己的实力,形成不可战胜的基础。无论是智战还是兵战,都要拥有一支武器精良充足,士卒训练有素的‘霸王之兵’,对敌人要有‘以镒称铢’的明显优势,形成‘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九地篇》)的强大威力。二是综合道、天、地、将、法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不可战胜的条件。在战争中要始终牢牢把握军事行动的主动权,防则‘藏于九地之下’,攻则‘动于九天之上’;当敌人不可战胜时,要暂时采取守势;当敌人有可能被战胜时,要不失时机地主动进攻;当实力、士气、地形等各方面条件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又能够及时‘逃之’、‘避之’,避免全军覆灭的悲剧。三是抓住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导因素,在努力强化自身‘不可胜’的内因的基础上,再察明敌人暴露出的‘可胜’之隙,将主客观条件完全结合起来,或‘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或‘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最终战胜敌人。”

以待敌之可胜:意谓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梅尧臣曰:“藏形内治,伺其虚懈。”张预曰:“所谓‘知彼’者也。”邓廷罗曰:“此言善战者,贵先立于不败之地,以伺敌之隙,故攻守皆善而全胜也。先为不可胜,如修道保法之类,就己言。待敌之可胜,谓乘敌可胜之机,就人言。”李零说:“要打败敌人,不能光靠自己,还得靠敌人帮助。敌人不犯错误,不好办,一旦犯错误,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在敌不在我。”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谓不被敌人战胜的关键在于自己不犯错误,能够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敌人是否出错。曹操曰:“守固备也。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杜牧曰:“自整军事,长有待敌之备;闭迹藏形,使敌人不能测度,因伺敌人有可乘之便,然后出而攻之。”赵本学曰:“承上文,言不可胜其道由己,可胜其隙在敌。虽善战之将不过多方严备尽其在我,敌人无形可见者固不能用力于其间也。愚谓求己而不求人,此圣贤治身之要语,而孙子用之于兵其利害尤切。”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