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明中期以后,因反对复古论调的公安派、竟陵派的出现,“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遭到极大挑战。清初,先是名满天下的朝廷重臣方苞,对古文写作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将“文”“道”统一的“义法”说,被认为是桐城派的始祖。此后,刘大櫆又提出“神气”“音节”“字句”理论,进一步补充了方苞的“义法”说。乾隆时的姚鼐则提出“义理、考据、词章”合一的完整理论,乃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方、刘、姚三人被尊为“桐城三祖”。桐城派文章以文学的眼光看,没什么文采,其特点在于辞句精练,简明达意,条例清晰,只求“清真雅正”,不求文采飞扬,偏重于文章的实用性。其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影响极其深远,在地域上早就超出桐城,遍及全国。身为湖南人的曾国藩便是桐城派领袖,西方小说翻译家林纾也曾是桐城派中坚。时间上则自康熙直延至清末,甚至在新文化运动前夕,北京大学国文系还为桐城派所称霸。直到新文化运动开始,白话文兴起,桐城派才宣告消亡。其作家之多、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文学史所罕见。
什么是讲史小说?
讲史小说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一种小说,发端于宋元时期的平话。平话是宋元时期的说书艺人用来讲故事的底稿,其中讲史类平话乃是宋代四类平话之一。因中国人喜欢听“真实”的历史故事,宋元之际,几乎历代史都被说书艺人编成了平话,如《武王伐纣平话》《五代史平话》等。明代时,一些文人对平话进一步加工整理,形成了历史小说。明清小说每一章结尾处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及时不时出现的“说话的”“列位看官”等对话式的语言,便是平话留下的痕迹。中国最早成形的讲史小说乃是根据《三国志平话》改编而来的《三国演义》。讲史小说具体分作两支,一支为“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另一支为“英雄传奇”,如《水浒传》《说岳全传》等。总体上,讲史小说乃是一种通俗文学,艺术水准不高,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杰作只是凤毛麟角。
什么是志怪和志人小说?
六朝时期的小说主要分为志怪和志人两大类。志怪写的是神仙方术、妖魔鬼怪等,志人则记录的是一些名人的闲闻逸事。
- 什么是绿色产品?绿色环保产品有哪些[图]
- 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图]
- 贵贱贫富各异品理指由于贵贱贫富的不同其体质亦异所以说高明的医[图]
- 自十二日克复休宁后 左军分出八营在于甲路地方小挫 退扎景镇 [图]
- 赤水从昆仑山的东南角发源然后流到昆仑山的东北方[图]
- 时德时机与德望 披偏斜 制举制指制度法度举谓兴[图]
- 赫赫的尹太师西周至春秋农桑畜牧极为发达《小雅·无羊》说“谁谓[图]
- 吴起不但举出了敌人处于不利的危境时应当“击之”或“急击”的若[图]
- 墨绶(shòu)系在印纽上的黑色丝带古代秩比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图]
- 桐城派是清代影响最大的古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图]